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日期:2017-03-10 19:47:41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781

们身边总出现着别家优秀的孩子,让我们无比压抑。但是在很多时候种压抑来自与我们的成长环境。
案例分析

《黑天鹅》这部电影中有精彩细腻的表达:女主人公妮娜内心体验的好坏被分裂成两个不相容的部分,这在她成长中直未能很好地整合。
所以妮娜直在别人眼中是个纯洁的白天鹅的形象,当现实需要她诠释黑天鹅这个邪恶的角色时,她人格被压抑的坏的部分无法展现,她有完美的动作,但缺少灵魂的感染力,无法整合“坏”的部分成为主人公痛苦的来源。
    在强大的压力下,孤独无助的她穿梭在现实与幻觉中,面临着极大的痛苦,精神到达崩溃的边缘,在混乱、恐惧、失控的状态下努力寻找着那个完美,用胜命完美演出之后时,妮娜从台上跌落。此时,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感受到了完美。
    这是哪种表达呢?是体验到了终于整合了内心分裂的好与“坏”的欣喜的完美,还是觉得再次完美完成了一个功课的完美呢?
    我希望是第种,但是我却更相信第二种可能。因为没有真正被接纳的过程,整合也无法发生。
    妮娜在她的强迫性重复的命运中挣扎着,当一个人被“好”困住,绝望就伴随而来。由此产生"还是我不够好”的念头被强化,然后用不断填补的行为维系着“好”的感觉。但是,当这样做时,同时增加的还有绝望的分量,以及只有自己最能感受到的极度的恐惧。
绝望源自内心总觉得"我不够好"的恐惧。

这种需要是何时产生的呢?让我们回到一个人诞生时,回到生命源头。
“无所不能”的“婴儿陛下"」
     小婴儿是个了不起的小东西,看起来柔柔弱弱,却是个拥有着神奇力量、充满主动性和活力的生命体,他非常聪明也有办法影响身边的环境。看看吧,在他出生前,大人们就早早为他的降临做充分准备,严阵以待,出生后更是紧密合作。小婴儿成为- -个中心,大人们则围着他团团转。24小时的全天守候,这样还远远不够,人们很容易被这个小东西吸引,放下身架,为了获得他的笑容的奖赏,都努力使出十八般武艺讨他欢心。而那个小宝贝,对这- -切看起来是那么的习以为常,对大人的高兴或疲惫无动于衷。这种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姿态,被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描述为一”无所不能”的"婴儿陛下”。
    这是人类早期的原发性自恋对于婴儿来说,这种自我中心是正常的。在人的生命的越早阶段,这种“我是一-切的中心”的感受越重要。
当母亲能够配合婴儿的发展,提供足够好的对婴儿身体的照顾、恰好的情感回应,就可以让婴儿慢慢地从这种自我中心的状态中出来,像得到足够营养发育成熟,自然会破壳而出的小鸡,一步步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愿意接触更多人,走更远的路。
    当然,这里离不开妈妈或早期照顾者的功劳,我们假设这里的妈妈是个能关照到孩子的需要的妈妈,那么,这个孩子就得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无所不能带来的安全感,这将的一生都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妈妈发自内心的赞赏这个孩子在这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赞赏对年幼儿童的重要性」

赞赏不只对婴儿和幼儿很重要,成人也有从某人处获得赞赏反应的持续需求。
“我需要被认可。”(说话的人满脸沮丧。)“你已经很好了,很多人都不如你呢?”
“我知道,我有时也这样安慰自己,但没有用,我还是想被认可。”
“好吧,现在已经认可你了,你为什么还不高兴。
“我高兴,但我发现那只能持续一会,我还是不相信我是真的好,哎,也许是我不够自信吧。”
    被认可简直如同个循环重复的魔咒,看」很美,却如同西西弗斯的命运,每次的成功就紧接着失败的来临,这件事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可成为提升自信的途径、人生的目标,但命运似乎总是掌控在别人手中,这样的人生真是令人绝望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会在一段时间内渴望着被母亲认可喜爱的眼光,从这种眼光中感受到"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在这种爱的目光的关注下他学会走路、吃饭、穿衣,唱歌,看书,游戏。
    被赞赏,在自体心理学里,有更为传神的名字--镜映,即父母对子女的正向反应,能反应子女的自我价值的感受,并逐渐成为孩子的内在自尊,它支持孩子“我是完美的,井且你是爱我的"这种对自己、对世界的感觉,这使儿童在即使没有他人的认可时也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利^我肯定的抱负。
    这种被镜映的需求在自尊的发展上是不可缺的,它是健康的企图心及自我价值感的动力源泉,会被内化为孩子更高形式自恋的基础,包括创造力、幽默、对自我价值及健康企图心的正向接纳。
直以来,自恋都带有贬义的色彩。但科胡特提出,人在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而且终生都会保持这种自恋的需要。人的自恋都会在病态的自恋到健康自恋这个连续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过度的自恋,夸张到脱离了现实,给个人带来不能适应的痛苦的才是不健康的。

「绝望源于早年不被恰当反应的环境」
   这个环境首先是妈妈(或养育者) ,如果父长期无知且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早期需要,就会带来以下这些令人伤感的现象
    1.孩子会对之后暴露于没有同理的环境感到恐惧,总是感到被孤立,甚至不敢求助。
    2.或是转而满足父母,长大后变成从满足他人的需求中得到种虚假的价值感这种与声中自我分离的感受常常使人陷入惰性、忧郁禾望中
早期的缺失带来之后长时间的补偿的需求,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就想之后从老师、从领导那里得到,但内心却早已认同了“我是不好的"这个声音,想替代它又谈何容易。既害怕去成为“好的那个人,因为这不过是一-直以来是用顺从换得的"虚假的自我"。当被赞赏来临时,不敢相信,仿佛那赞赏背后有着更大的要成为“好"的要求,这反而成为另种束缚,将自己夹在中间动弹不得。这切,只有当找到真正的自我想去的方向时,这个"死循环”才能解开,这真是一个复杂又需要耐心的过程。
    所以,妈妈(或养育者)的作用对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恋就很重要。她要能放下自己的需求,同调于孩子的感受,镜映他的企图心与一就。但是,如果,妈妈持久地不能看到孩子的需求,小孩就会变得沮丧、愤怒。如果一个婴儿因为肚子疼哭时,他的妈妈坚持把奶瓶硬塞在他嘴里,并归因为这个婴儿很难养时,我们可以想象婴儿的感受,这可能会变成当他长大工作后,努力做好一个报告交给老板时,老板面无表情地接过而没有任何反应时,他心理上感觉到“我不好”的相同的绝望感受。

收藏本页